调查显示,最近5年,毕业半年后仍未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逐渐增加。一些大学毕业生,出于担心工作辛苦、专业不对口等各种原因,选择“慢就业”。他们旅游、出国或者干脆宅在家,经济上继续依靠父母。大学生作为社会高素质人力资源,到了应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年龄,却把“慢就业”作为逃避的借口,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。(10月15日 人民网)
找一百个选择“慢就业”的大学生来采访,恐怕会得到一百个理由来解释他们的选择,但是归纳起来总归就是几类:没有满意的工作,“理性寻找发展方向,不愿意在没有找到方向前被具体工作束缚”,“准备自己创业”,“要考研”“想做自由职业者”等理由也位居前列。听起来都很像那么回事,理智且不随波逐流,但是仔细一分析,大多数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明晰的规划与未来的自我定位。对于实现自我价值方面,他们大多表现出来的是迷茫与不自信。
职业规划第一步就是进行自我定位,一个人如何正确自我定位,是关乎他将来在社会中存在价值的重要一环。因此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慎之又慎并没有什么不对,毕竟这是关乎一辈子的发展的问题,但是这并不是能理直气壮慢就业的理由,因为职业规划本来就应该是在大学阶段就完成的任务,没能在应有的时间完成应有的任务并不值得欣赏。很多选择延缓就业的人不是因为真的想要追求个性、寻求更好的未来发展,而只是没有在应该规划好一切的阶段做好规划,明确自身价值,找准自我定位。当别人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向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时,他们却还漂浮在空中,茫无所依,找不到前进的方向。既希望自己与众不同、顺心顺意,又不知道什么才算是“顺心顺意”,所以寄希望于不可知的“未来”或是他人的帮助,这是一种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不成熟的表现。
盲目就业固然不可取,但是这种基于自我价值认知不清的“慢就业”更加需要警惕。往小处说影响的是个人的发展,往大处说,若形成风气会浪费社会劳动力资源,影响社会蓬勃向上的精神气。不能认知自我,就算机会摆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或是不知道如何去抓住和认真经营,更何况现实中,机会往往稍纵即逝,不主动去争取根本无法抓住。真正有价值的“慢就业”应该是一个不断“试错”的过程,即在主动地不断寻找过程中找到自己的真正的价值。这一过程不是盲目的,而是有目的性与计划性的,是在多种选择之后寻找到的最适合自己的那个“唯一选择”。
主动去争取,勇敢去前行,即使有坎坷挫折,在前进的路上总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与方向。大学毕业生们别再用惰性拖慢自己的脚步,别让等待给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。(文章来源:中国网-传媒经济 )